|
健身俱乐部是如何走进死胡同的
|
http://www.114jianshen.com
09-7-2 下
作者/编辑:
114健身网
点击:1515
|
|
|
近年来,由于金融风暴的影响,一些健身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疲态尽显、急流勇退。原本被视为“阳光产业”的健身行业,在这股风暴中再也无法“春光灿烂”了吗?
或许,只是有的投资者经验不足、误入陷阱,平白错过了好风光。
陷阱一:盲目投资
目前,我国健身俱乐部出卖的会员卡一般为年卡,一次性出售一年的服务,这让俱乐部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收回初期投入的资金。但也正因如此,健身俱乐部成为最容易陷入“资金陷阱”的企业。
早在2007年12月,有25年历史的台湾最大连锁健身集团、亚历大突然宣布停止营业,令各界震惊。据亚历山大创始人兼董事长唐雅君解释,由于台湾经济不景气,白领的消费力正在萎缩,而亚历山大对这一点估计不足导致投资失败,长期下来造成资金短缺。据报道,公司在之后引进投资人时遭遇诈骗集团,导致债台高筑,尽管唐雅君出让大陆亚历山大的股权,将资金带回台湾抢救企业,但依旧于事无补。最终,将集团推向深渊的是投资瑜伽馆失利,其中三间瑜伽馆投资超过1.5亿元,但会员招收不如预期,成本无法回收。
加州健身副总裁周思豪先生曾在不久前的一场讲座中指出,面临危机,健身俱乐部首先要做的是抓牢自己最具竞争力的经营项目,同时果断砍去自己不够了解,会带来新风险的投资。
陷阱二:经营成本低
关于“危机”的含义,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危险中蕴藏着机遇”。正如著名的“口红效应”,口红这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当经济衰退、人们收入降低之时,他们很难去实施一些“大动作”,比如买房、买车等,这样手中反而会剩余一些“小闲钱”,正好可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
尽管上千元的健身卡并非廉价之物,但相比口红,健康对于人类而言才是“必要之物”,只是当经济繁荣之时,许多人往往只顾着赚钱,而忽略了身体锻炼的必要性。“业内也有另一种声音,金融风暴来袭之时,正是健身行业蓬勃发展之日。” 上海美格菲健身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树森认为这样的观点不无道理,但并不适用于商业地带的健身会所,“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许多公司原本会为员工在附近的会所办理健身卡,但生意额下降,自然会想方设法控制经营成本,员工的这种额外福利就会减少。”
经营成本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多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健身企业也不例外。“很多人想进入这个行业,是因为这个行业对资金要求不是那么高,技术门槛也不是高不可攀。”何树森道出了多年前一次健身行业论坛上的小段子,“一个投资者给我递了张小条子,说手头有300万元,怎么办一家健身会所。我给他的建议是,还是投资股票回报率高。”业内也曾流传这样的说法,投资健身房只要装修200万元、设备100万元,如果卖3000元年卡的,卖到第1000张的时候就可以收回成本。事实却是,房租、人工成本等“硬成本”就要占到投入比例的50%以上。
居高不下的经营成本已然成为高悬各健身会所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尤其是那些地处繁华商圈的健身会所,月租金动不动就几十万元,其经营压力可想而知。
陷阱三:越演越烈的价格战
除了高昂的经营成本,同质化竞争也是导致商圈健身会所生存窘境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关注健身市场,各地的健身俱乐部层出不穷,既有大型连锁的,也有小型单体的,定位于不同人群。健身俱乐部虽然品目增多,有自己特点的却并不多,基本都是同质竞争,未能形成差异化经营,激烈的行业竞争日益凸现。以上海的淮海路商圈为例,就云集了美格菲、舒适堡、一兆韦德、加州、亚历山大这些沪上健身行业的知名会所,小型的健身室更是不计其数。
同质化竞争导致的结果就是价格恶战。“十几年前,上海的保龄球馆就是这样的问题。”曾有业内人士担心,价格战可能会导致中国的健身行业重复之前“保龄球现象”。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恶性价格战,曾被视为“贵族运动”的保龄球,价格由60元一局下滑到3元一局,从而导致整个行业陷入死胡同。一直以来,我国健身会所的经营模式就是出售会员卡,通过大量出售会员卡回收资金。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重视提高生活品质与身体健康,健身成为热潮,愿意花上几千元买张健身年卡的消费者不断增多。
|
|
|
|
|